名醫-許胤宗
中醫首創吸霧療法的第一人-許胤宗
生平簡歷
許胤宗,約生於南朝梁大同二年(西元536),卒于唐武德九年(626),享年九十餘歲。許氏乃常州義興(今江蘇宜興)人,曾事南朝陳,初為新蔡王外兵參軍、義興太守;陳亡後入仕隋,歷尚藥奉禦,唐武德元年(618)授散騎侍郎。
許胤宗與孫思邈是同一個年代的人,知名度雖不如孫真人,但醫術卻有過之而無不及,他比孫思邈年長五歲,孫思邈出生於西元541年,卒於西元682年,換算許胤宗逝世那一年,孫思邈正好八十五歲。
醫術如神
新舊《唐書》都有關於許胤宗的記載,謂其"醫術如神"。"神"在哪裡呢?史書記有兩則:
其一,柳太后病風不語,名醫治皆不愈,脈亦沉而(口)噤。胤宗曰:"口不可下藥,宜以湯氣熏之,令藥入腠理,周理即差",乃造黃耆防風湯數十斛,置於床下,氣如煙霧,其夜便得語。
陳宣帝陳頊的皇后,叫柳敬言,她是陳後主陳叔寶的生母,陳叔寶當了皇帝,自然尊稱柳敬言為皇太后。陳頊的妃子劉昭儀,也生了一個兒子叫陳叔齊,後獲封為新蔡王。許胤宗一開始就在新蔡王陳叔齊手下做事,擔任外兵參軍一個小官,之後柳太后生病了,新蔡王就推薦許胤宗,去給柳太后看診,當時柳太后受風邪而生病,許多名醫治療,都無法治好,因為柳太后脈沉昏迷,嘴巴緊閉無法吃下東西, 更無法服湯藥。
許胤宗就讓人把數百公斤的黃耆防風湯藥材,放在大鍋中置於太后床下,熬煮藥材蒸出煙霧,太后透過呼吸將藥霧吸入,當天晚上病就好了。許胤宗因此官升義興太守。
這個治療醫案很有名,江瓘《名醫類案》、俞東扶《古今醫案按》兩書的第一案就是此案。後來蔣寶素據此而擬"第一真黃風湯"作為中風的主方,王清任的黃耆赤風湯也與之有關。
其二,唐高祖李淵,武德年間(西元 618—626年)關中(今陝西中部)一帶骨蒸病流行,骨蒸病類似今日的肺結核,這種病有傳染性,會大面積的傳染,當時很多人感染了此病,造成非常多人的死亡,那個年代,許多醫生都無法治療此病,許胤宗那一年已高達八十二歲,孫思邈七十七歲,雖然許胤宗年事已高,但仍然秉持仁心,四處醫治得到瘟疫的患者,許氏確實醫術高超,經過許胤宗出手診治的患者,全部都獲得痊癒。
《新唐書》《舊唐書》都有記載
時關中多骨蒸疾。得之必死,遞相傳染,諸醫無能療者,胤宗每療無不愈。
骨蒸既"多",又"遞相傳染",不同於尋常肺疾,故"諸醫無能療者",而胤宗"每療無不愈" 。
醫術失傳
他的醫術如此高明,於是便有人勸他著書立說,以傳後世,沒想到許胤宗卻這麼說:醫者意也,在人思慮。又脈候幽微,苦其難別,意之可解,口莫能宣。且古人名手,唯是別脈,脈既精別,然後識病,夫病之於藥,有正相當者,唯須單用一味,直攻彼病,藥力既純,病即立愈。今人不能別脈,莫識病源,以情臆度,多安藥味,譬之於獵,未知兔所,多發人馬,空地遮圍,或冀一人偶然逢也,如此療疾,不亦疏乎?假令一藥偶然當病,復共他藥味相合,君臣相制,氣勢不行,所以難差,諒由於此。脈之深趣,既不可言,虛設經方,豈加於舊。吾思之久矣,故不能著述耳。(新《唐書》作:今人不善為脈,以情度病,多以物以幸有功,譬獵不知兔,廣絡原野,冀一人獲之,術亦疏矣。一藥偶得,它味相制,弗能專力,此難愈之驗也。脈之妙處不可傳,虛著方劑,終無益於世,此吾所以不著書也。)
在許氏逝世之後,他的醫術,因無弟子繼承,於是就這樣失傳了。
脈要精微,只可意會,不可言傳,也非文字所可表達,而要識其病,知其源,又只有靠診脈。脈的深趣既不可傳,方又有什麼用呢?這樣的書就不如不寫,免得害人。他所說的"脈之深趣",今天恐怕沒什麼人能理解了,中醫的脈學,正在一天天地失去它昔日的光彩。不過,人世間的任何學問和技能,總是可以通過努力學到的,脈學也一樣。許胤宗在這個問題上過分膠著,故其術不傳,如果史書上不留下一點記載,那麼就連他的名字也不會有人知道的,這應該說是一件憾事。
世事就是這麼怪異,有的人身負絕學,卻往往只有片言隻語留下來;有的人不學無術,卻動輒百萬字、幾百萬字"著作",留給後人的只是一堆堆文字垃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