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今名人

名醫-張仲景

張機,字仲景,著有《傷寒雜病論》一書,被世人尊稱為醫聖,關於張仲景的事蹟,范曄《後漢書》、陳壽《三國志》二部正史,皆沒有記載,又不見於郭玉、華佗等傳中。只有皇甫謐記載:"仲景垂妙于定方。"《晉書·本傳》葛洪抱樸子也有記載:"仲景等穿胸以納赤餅。"王叔和《張仲景方論序》中也說到他的名字是單名一個【機】字。所以仲景名機,應當無可爭議。

《隋書·經籍志》載:"仲景後漢人。"甘伯宗《名醫錄》載:"南陽人,名機,仲景乃其字也。舉孝廉,官至長沙太守。"但是這樣的記錄,對於考證其生卒與事蹟,幫助不大,所以必須從他日常生活接觸之人的傳記中來推之。而今所知者,僅有何顳與王粲(字仲宣)二人而已。

《傷寒雜病論‧自序》開篇說:"余宗族素多,向余二百,自建安紀年一來,猶未十稔,其死亡者……"古時候一紀是十二年,紀也代表十二,稔就是年的意思,因此整句話就是,自建安十二年以來,不到十年…。把這個時間算成九年多一點來計算,以此推算,這篇自序,應當是建安二十一年底到建安二十二年之後才開始寫的。

從建安十二年到建安二十二年,這段時間真的發生了大瘟疫嗎?來看看曹植的《說疫氣》,文中說出,"建安二十二年,疫氣流行,家家有殭屍之痛,室室有號泣之哀,或闔門而殪,或覆族而喪。"這與仲景所寫相吻合。

另有佐證,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,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(208),在陳壽的《三國志·郭嘉傳》中明確記載: "後太祖征荊州還,于巴丘遇疾疫,燒船"。

《三國志·周瑜傳》:"瑜還江陵,為行裝,而道于巴丘病卒,時年三十六。".《三國志·魯肅傳》裴松之注引《江表傳》轉載周瑜的遺書:"至以不謹,道遇暴疾,昨自醫療,日加無損。"

從以上可以看到建安十三年(西元208年),曹操的大軍經過巴丘,感染了瘟疫,導致無法戰鬥,赤壁之戰慘敗,就連周瑜行軍途中經過巴丘,一樣感染瘟疫,急發而亡。
這樣就知道,這場大瘟疫流行時間,從建安十二年到建安二十二年,如此久的時間,莫怪乎建安七子有一半都感染而亡,而仲景一族其死亡者,三分有二,這一點也不誇張了。

至上述可以得知,建安二十二年以後,仲景因家族其死亡者,三分有二,乃勤求古訓,博采眾方,撰用《素問》、《九卷》、《八十一難》、《陰陽大論》、《胎臚藥錄》,並《平脈辨證》,為《傷寒雜病論》合十六卷。

這裡值得一提的是,華佗是在建安十三年(208年)被曹操殺害,也就是說華佗早在建安十三年之前,就已經聲名大噪,成為當世人所稱頌的名醫;而建安十三年之前,張仲景連《傷寒雜病論》都還沒開始寫呢,說不定仲景這個時候,連醫術都尚未開始學習,以此推論,華佗當為仲景的醫學前輩。

來看看張仲景的醫案,有一則王仲宣的故事,"仲景見侍中王仲宣,時年二十餘,謂曰: "君有病四十當眉落,眉落半年而死,令服五石湯可免。 " 仲宣嫌其言忤,受湯勿服,居三日,仲景見仲宣謂曰: "服湯否?"仲宣曰: "已服。"仲景曰: "色候固非服湯之診,君何輕也?"仲宣猶不信,後二十年果眉落,後一百八十七天而死,終如其言。"
這故事聽來神奇,好似張仲景有預知能力,後世很多人都不敢相信,認為是渲染的故事,其實這是中醫望診的奧妙。

王仲宣當時,僅二十餘歲,根據醫史學者范行准先生考證,王仲宣可能患有麻風,這種病初患人不易察覺,等到發覺並已深入,就不易治療,張仲景高明之處就在於能早期發現此病之症。
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‧諸癩候》載: 麻癩者,狀似癬瘙,身體狂癢,十年成大患,可急治之癒。風從體入,或手足刺瘡,風冷痹凝。不治,二十年後變成大患,宜急治之。

從這裡可以看出,有的十年成大患,有的二十年成大患,王仲宣的病應該就是後一種,從"令服五石湯可免。 "這句話可以佐證,五石湯雖不知具體藥物,但應與五石散為同一類,五石散症多屬熱中之病,因此類為溫中方,服後面色當有紅潤的變化,故此張仲景三日後可以從面色上看出,是否有服藥?

望色知疾是仲景高明之處,這一點也看出,中醫並不神秘,也不誇張或渲染,應是仲景望而知病的醫案,而非渲染的故事。